咏武汉长江新桥
陆地
九天落下凤凰琴,
雨打风拨楚韵新。
两岸青山寻旧梦,
大江东去觅潮音。
Ode to the Yangtze New Bridge
By Lu Di
Tr. Zhao Yanchun
The phoenix lute alights from the blue sky;
A rhyme against the rain beat or wind sigh.
An old dream rises from hills on both sides;
The river pours east to catch up with tides.
注解
(摄影 / 陆地)
九天落下凤凰琴,雨打风拨楚韵新。
本诗标题“武汉长江新桥”指“武汉长江二桥”。首两句将武汉长江二桥比作九天落下的凤凰琴,雨打风拨,正在这片辽阔的荆楚大地上演奏着楚文化的新篇章。武汉长江二桥的建成,结束了“三镇交通一线牵”的历史,它与武汉长江大桥相呼应,组成了28公里的武汉内环线,对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繁荣,加快武汉、湖北乃至周围省市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两岸青山寻旧梦,大江东去觅潮音。
此两句借景抒情。长江两岸的青山巍峨沉默,仿佛定格在历史的相册中,而大江东流,义无反顾地去追寻大海汹涌澎湃的潮音。此两句抒发了作者心中的豪情:人生如水,时光如流,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永远奔流不息。
延伸阅读
桥梁在武汉三镇的交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作者吟咏的武汉长江二桥,1991年开始兴建,1995年6月通车,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下游6.8公里处。大桥北起汉口黄浦路三层立交桥,跨越长江至武昌徐东大街,继武汉长江大桥后重点建设大桥,也称为武汉长江公路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特大型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是国家“八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
武汉长江二桥气势雄伟、线条流畅、比例协调、主塔高耸挺拔,并以它高超的技术和优美的造型成为武汉市的新景观和标志性建筑。武汉长江二桥全长4678米,其中正桥1877米,主跨400米,桥面宽度26.5米至33.5米,设六车道,日通车能力为五万辆机动车。通航净空为24米,比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标准高出6米,是世界上第一座主塔敦立在深水区的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也是长江上首次建造的第一座特大型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该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中文朗诵:凌晓军;英文朗诵:邬建军
诗文书法:刘先德;图文统筹:惠东坡教授
图文编辑:陆辰;技术支持:圆角文化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文火传播诗作者: 陆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中国首位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复旦大学)。曾任蚌埠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记者、主任编辑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1998年以来,发表广播电视与新媒体以及文化产业等方面的论文300余篇、诗词300余首,出版专著、编著、译著等15部;2004年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选为全国“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先后创办每年一度的中国电视满意度博雅榜和中国网络视频满意度博雅榜。 博士招生方向: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研究;节庆礼仪文化与传播研究。
文火传播译作者:赵彦春,上海大学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千人计划”入选者,博士生导师,北京语言大学国学经典翻译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国际学术期刊Translating China主编。专攻翻译学、认知词典学,兼攻理论语言学,语言哲学等专业,并致力于《诗经》等经史子集的研究和英译。所译经典著作如《诗经英译》、《道德经英译》、《论语英译》、《英韵三字经》等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二十一世纪英文报、渤海日报、今晚报、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天津广播电台以及今日头条、网易等各大知名媒体广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