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
南宫一梦六神通,
洒扫鸿胪贵二僧。
天下丛林白马冠,
法轮常转啸东风。
Ode to White HorseTemple
By Lu Di
Tr. Zhao Yanchun
The dream in South Palace led to the True
The sutras were carried here by monks two
Of all temples, White Horse is the best one
The wheel of karma against wind turns on.
注 解
南宫一梦六神通——
此句引出的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故事。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有不同的说法,一般以“汉明感梦,初传其道”的说法最为可信。据史料记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汉明帝夜寐洛阳南宫,梦见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召集大臣,告其所梦。大臣傅毅启奏道:臣闻西方有神,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者。明帝信其所言,派了人去西天取经。
“六神通”,本是道家语,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如《庄子·人间世》曰:“夫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后本词传至西域、印度,被佛家使用,变意为“烦恼尽除、得解脱。”汉明帝南宫一梦,开启了佛教东传和东西文化直接交流的篇章,为自己、也为他人带来了更多的智慧和悟性,直接与诸神相通。
(图为白马寺迦叶摩腾高僧冢)
洒扫鸿胪贵二僧——
这里的“二僧”指的是西天取经时遇到并请回中国的两位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汉明帝对二位高僧视为贵宾,极为礼遇,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以白马驮经像来华,视为佛教传入之年。二僧所合译的《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汉武帝太初年间的“鸿胪”之官,是专管朝廷庆贺吊丧赞导之礼的。汉代开始叫鸿胪卿或鸿胪省,到北齐时,就叫鸿胪寺了(寺最初的意思是侍候)。唐代的鸿胪寺是朝廷主管外事接待、民族事务及凶丧之仪的机构。明清两代的“鸿胪寺”是掌管朝会、筵席、祭祀赞相礼仪的机构。
天下丛林白马冠——
此句强调了白马寺在中国寺院丛林中无以复加的崇高地位。汉明帝一边高规格款待二僧,一边敕令在洛阳城修建僧院,并以为二僧驮经的白马命名(另有白马绕塔一说),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此句意指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第一古刹,是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法轮常转啸东风——
“法轮”是佛家的标志之一。此句点出了佛教自白马寺之后,在中国生生不息、发展光大、至今不衰的盛况。
延伸阅读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 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井仍依稀可见。1961年,白马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AAA级景区。
白马寺主要景观包括佛像、建筑和佛事活动等,古今景观交错,宗教氛围十分浓厚。除了殿阁中供奉的大佛,白马寺还接受了许多国际友人和佛教相关人士捐赠的佛像,如泰国佛像、释迦太子像、中华古佛、卧玉佛等。此外,白马寺在本世纪新建有国际佛殿苑,其中有印度佛殿、缅甸佛殿、泰国佛殿,白马寺因此充满了佛教的国际气息。
中文朗诵:肖洒(河南省电台首席播音员)
英文朗诵:邬建军
诗文书法:徐荣双
图文统筹:惠东坡教授
图文编辑:段慧琳
技术支持:圆角文化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作者简介
陆地诗词,每日一篇;
概由原创,非同二般;
陶情冶性,增寿养颜;
欢迎定制,倚马可传;
敬请关注,任意拍砖。
邮箱:ludishici@163.com